当前位置:首页  >  技术文章  >  稀释配液仪的使用有哪些细节

稀释配液仪的使用有哪些细节
更新时间:2025-05-06      阅读:123
  稀释配液仪作为实验室精准配制溶液的关键仪器,其正确使用关乎实验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。以下从操作前准备、操作流程、注意事项及日常维护等方面,详述其使用细节。
  一、操作前准备
  1. 仪器检查:确认配液仪外观无损坏,电源线、数据线连接正常,显示屏清晰。检查蠕动泵管有无裂痕、老化,若出现破损应及时更换,以免影响液体输送准确性。查看搅拌装置是否能灵活转动,搅拌桨叶是否完好,避免因搅拌不匀导致配液失败。
  2. 清洁消毒:用超纯水擦拭仪器外壳、操作面板及平台,去除灰尘杂物。对于接触液体的部件,如配液槽、吸液管等,采用合适的消毒试剂(如75%乙醇)浸泡或擦拭,随后用超纯水冲洗干净,防止残留消毒剂对样品造成污染。
  3. 试剂与耗材准备:根据实验需求,准备足量、纯度符合要求的原液及稀释溶剂,提前复苏至室温,减少温度差异带来的体积误差。准备好洁净的容量瓶、烧杯等配套容器,确保其干燥、无油污,避免引入额外杂质。
  二、操作流程
  1. 参数设定:打开仪器电源,进入操作界面。依据实验要求,精准输入稀释倍数、目标体积、搅拌速度、吸液与排液时间等参数。例如,欲将原液稀释10倍至500ml,则在相应栏位输入稀释倍数“10”、目标体积“500ml”,仪器会自动计算所需原液与稀释剂体积。搅拌速度设置需兼顾混合效率与样品稳定性,一般先以低速启动,观察无异常后逐步提升至适宜转速。
  2. 原液吸入:将吸液管插入原液容器,确保管口浸没液面下一定深度,避免吸入空气。启动吸液程序,仪器通过蠕动泵精准抽取设定体积原液,期间密切观察吸液过程,若发现气泡吸入,立即暂停并排除气泡,防止气泡影响后续计量精度。
  3. 稀释混合:原液吸入完毕后,按照设定程序加入稀释溶剂。此时搅拌装置自动开启,使原液与稀释剂充分混合。根据溶液性质与实验要求,选择合适的搅拌模式,如持续搅拌或间歇搅拌。持续搅拌适用于大多数均匀性要求高的溶液;间歇搅拌则可在避免剧烈反应或热量积聚过大的情况下,逐步实现混合均匀。
  4. 排液分装:混合完成后,将排液管对准已准备好的容量瓶或烧杯,启动排液程序。排液过程中保持容器位置稳定,防止液体飞溅或洒出。若需分装至多个容器,提前规划好每个容器承接体积,依次更换容器接收,确保各份溶液浓度一致。
  三、注意事项
  1. 精准计量:定期校准配液仪,包括流量校准、重量校准(若具备称重功能)等,确保仪器计量准确。校准间隔建议不超过规定时长,或在使用频繁、环境变化较大时增加校准频次。日常操作中,避免频繁更改已设定参数,如需调整,务必谨慎核对新参数合理性。
  2. 气泡处理:整个操作过程要严防气泡产生与滞留。吸液前检查原液容器液面高度,确保吸液管能顺利吸到液体;吸液与排液时若出现气泡,可轻弹管壁或利用仪器自带消泡功能(若有)消除,切不可忽视气泡对液体体积计量的影响。
  3. 交叉污染防控:不同实验样本配液时,清洗吸液管、排液管及配液槽等接触部件,必要时更换一次性耗材。严格遵循“专机专用”原则,避免同一仪器频繁用于差别极大、易相互污染的样品配液,防止残留物质干扰后续实验。
  4. 异常情况应对:操作过程中若遇仪器报警、参数异常波动等情况,立即停止操作,查阅仪器说明书故障排查章节,初步判断问题原因。常见故障如管路堵塞可尝试反向冲洗疏通;电气故障及时联系专业维修人员,切勿自行拆解修理,以免扩大故障范围。
  四、日常维护
  1. 清洁保养:每次使用完毕后,立即用超纯水冲洗吸液管、排液管及配液槽,清除残留液体。每周至少进行一次深度清洁,采用专用清洁剂(适配仪器材质)仔细擦拭仪器内外表面,去除顽固污渍,随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并擦干,保持仪器干燥整洁。
  2. 部件检查更换:定期检查蠕动泵管、密封圈、搅拌桨叶等易损部件磨损情况,发现老化、变形及时更换。对于长期运行的关键部件,如电机、传感器等,按照厂家推荐年限或使用状况适时送修或更换,保障仪器性能稳定。
  3. 数据记录与归档:详细记录每次配液的日期、样品信息、设定参数、实际用量、仪器状态等信息,便于追溯实验过程。定期整理数据,分析仪器使用频率、故障发生率等趋势,为优化使用策略、安排维护计划提供依据。
电话 询价

产品目录